成都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治理更高效
市内,约2100万常住人口安居乐业;地下,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稳定运行;云端,3115个政府信息系统高效便民……聚焦高效能治理,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一成都原创性改革,为超大城市进一步精细化治理提供路径。城市更智慧服务有效率
成都积极推进智慧成都建设
更高效的治理让城市更宜居
全市约2100万常住居民安居乐业; 地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运行稳定; 云端,3115个政务信息系统高效便民……围绕高效治理,四川省成都市进行了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强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
成都正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智慧成都建设为引领成都网站优化,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带动城市治理模式变革,重塑治理方式,重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为生活增添幸福,为产业增添活力
“只要天气好,我就经常下楼和邻居一起散步。” 居民黄女士说,在成都市成华区蒙锥湾街道电子科技大学东二医院,像她这样出来晒太阳的居民越来越多了。
黄女士所在小区当时没有电梯。 随着人们要求小区加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高,街道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对老小区进行电梯加装和地下管线同步施工,同时还实施了水、电、外墙、绿化、游乐园等方面。 通过改造,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在成都1.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更新行动相继展开。 共完成改造91个区域,改造老旧小区1202个,惠及居民10.7万人。 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的背后,是以党建为引领、社区自治相结合的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的逐步构建。 在智慧成都建设的推动下,“微网真网格”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应运而生,管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率最大化。 成都的这一原创性改革为特大城市进一步精细化治理提供了路径。
戴上医疗包、戴上头盔,家庭医生任泰杰上车,出发前往成都市郫都区赛池村。 他要咨询的人是80多岁的冯长富。 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当天就报告身体异常。 当天,网格员冯云轩也收到消息,立即联系了任泰杰。 两人在村口见面,很快就到了老人家。
任太杰为老人进行了身体检查,测量了血压、血糖,并提供了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 “非常感谢。”冯长富的孙女说道。 “每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我们都会直接去找他们。一些小疑问可以通过电话解决。”
将家庭医生与网格工作者融为一体,真正将网格的触角延伸至居民,是成都“微网实网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微网真网格’的‘微网格’,就是要以更加精准细致的网格形式,圈定特大城市最终端的管理和服务单位;‘真网格’,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来各项服务。给群众。”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社会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甘立军表示,成都市目前已经建立了“微网实”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遵循了便捷、实惠的原则。人民。 本着惠民原则,社区总网格分为以住宅庭院为基础的总网格、以建筑单元为基础的微网格、以产业园区、商务区建筑为基础的专属网格。 一批基层治理骨干担任专(兼职)网格员,收集民生、安全等领域基础信息1232万余条,报告处理网格事件216万余起。
城市治理有方,幸福与安全相得益彰。
成都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侯昆平表示,今年以来,依托“微网实网”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各类网格力量深入住宅小区共查处院落和建筑单位各类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13.2万起。 此外,开展多轮燃气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发现违规使用举报燃气安全隐患12000余起,全力防范各类风险,守住安全底线。
安居乐业,快乐工作。 成都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物等重点产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创新新高地。
拥有6家上市公司、5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公司、177种在研药品和器械……作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之一,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在做出色地。 强大的城市功能体系助力成都高新区2022年跻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列,同时持续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体系并推出了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平台、海丰生物新药临床前药效评价平台等共计123个功能平台。
在武侯区月湖科技城,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几十年来深耕心脏电生理领域,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国产替代”。 在脉冲消融(PFA)心脏电生理技术这一新兴领域,产品自主研发、注册及申请进度保持国内领先,有望成为国内首家推出三维PFA诊疗解决方案的公司。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达到11510家,同比增长45.5%; 新增5家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10家,排名全球第24位; 有效发明专利持有量79593件,同比增长26%……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成都企业充满活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成都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效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随着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生活等更多场景应用到生活中,一座韧性、绿色、宜人、安全的新型智慧城市也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管廊以高瞻远瞩推动安全规划
天府公园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崖州路东侧,风景宜人,地下空间独特。 在天府新区崖州路片区地下综合管廊,一侧负责运行状态监测、设备联动控制以及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救援。 具有救灾等功能的分控中心,一侧管道有序排列。
“管廊全长约3公里,分为综合舱1和综合舱2。1号舱布置电缆、通讯、配水管、再生水等管道,2号舱预留用于再生水、水管、能源管等” 天投集团综合管廊运营维护项目负责人谭博文表示,该管廊是成都唯一可以驾驶管廊专用车辆的管廊。 也是天府新区乃至全国单舱断面最大的管廊之一。 通过管廊的智能化应用,可以提高管廊及管道运维效率,节省运维成本,保障城市的运行和发展。
谭博文还介绍了一个案例。 一天晚上,监控中心发现某污水坑内两台水泵连续运行近一个小时,污水坑液位计显示的水位却没有下降,出现异常。 值班工作人员立即检查摄像头,发现距集水坑约100米处的摄像头处水管排水阀漏水。 他们立即联系自来水公司维修人员来现场处理。 经过约2个小时的紧急抢修,阀门修复完毕,管廊恢复正常。 正常工作情况下,“智能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管道进入管廊后维护更加方便,避免了直埋管道维护时需要开挖道路。”
此外,智能巡检机器人也是日常巡检的“工人”。 可实现管廊病害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报警等功能。 目前,他们已经替代人工完成了70%以上的日常巡检项目,并且可以每天巡逻。 超过10公里的巡查,城市运行安全日益得到保障。
这是四川天府新区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的一个缩影。
按照国家地下综合管道试点工作方案,成都市着力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各类管道统一规划、集中布局。 截至目前,成都作为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正在形成适合本地特点的管廊建设模式。 已建成管廊125.4公里,在建管廊65.6公里,运营管廊58.8公里,累计建成管廊249.76公里。 公里。
“我们紧紧围绕‘集约利用地下空间,统筹布局,建设海绵城市,充分体现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的建设理念。”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振新表示,目前天府新区已在建和在建综合管廊里程超过75公里,其中更多运营里程超过60公里。 主要街道基本没有“城市蜘蛛网”和“拉链路”。 停水、停电、停网现象明显减少,有效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公园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目前,成都市正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修订本专项规划,计划到2035年建设管廊约1000公里。
经过多年探索,成都通过“环形+散热器”等建设方式,实现了管廊大面积互联。 通过管廊的规模经济,可以提高管道的进场率,促进管廊及管廊内管道的高效运行。 同时,成都市逐步建成包括市主控中心、天府新区灾备中心、N个分控中心在内的“1+1+N”智能管理体系,与主控建立统一的智能管理。以中心为核心的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实现管廊无人监管。
智慧城市和更高效的服务
如果过马路闯红灯,路灯会发出语音警告; 当能见度恶化时,路灯会根据需要变暗……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1200盏路灯非常“聪明”。 随着灯杆上安装充电桩、LED信息发布屏、摄像头等设备,依托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路灯变身智慧城市神经末梢,让智慧成都看得见、可感知。
人民城市是人民建设的,人民城市是为了人民的。 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 近年来,成都以智慧成都建设为引领,围绕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数字经济,按照“1+4+2”总体思路,全面提升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数字经济。特大城市科学敏捷治理水平。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治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冯修富介绍,智慧成都的“王”字型架构可以概括为“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第一横向“王”是市级城市交通平台,横向连接市级部门子平台,纵向连接县(市、区)平台,开展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分析、预警预测、联合应对。紧急事件; 第二个横向层次为县(市、市)、区)级城市交通平台和市级部门城市交通子平台支持实现区级运行监测预警、快速响应、高效处理、上传和发布; 第三层是镇街道级城市交通平台,对于及早发现问题、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早期处理的作用; “王”字直立,即通过数据交互、事件处理、指令循环,将三级城市交通系统连接起来。 城市交通平台向下延伸至村(社区)、电网成都网站优化,形成五级应用。
紧紧围绕“1”目标,成都通过智慧成都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全面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走出了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一管理”、政务服务“一网通”、数据资源“一网通”、社会诉求“一键响应”等“四个”重点。 抓住“2”这个关键,统筹数据安全和数字经济发展。
“1+4+2”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一门扎实的刺绣功底。 成都市围绕社会诉求“一键响应”,打造“群众热线”,不断提高12345热线平台服务效率,方便群众、方便企业。 通过设立企业服务专线,打造12345商务援助热线、政务服务“融易办”、惠企政策“融易享”、政企沟通“融易见”四大服务方式,打造“12345青青在线”阵营,树立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探索设立加快处理群众诉求和企业投诉专班,优化“一线两专班”工作机制。 推动“热线+网格”深度融合,通过“一键直达”服务进一步便民群众。 今年以来,平台已受理群众企业投诉超过600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0%。 加快、升级解决了3万余件群众企业急、难、忧的问题。
第31届大运会期间,面对城市侧和赛事侧各项任务的交叉,成都推动智慧成都城市运营管理系统与大运会竞赛运营指挥系统深度融合。 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城市体育中心同堂指挥、同屏观看、同步协调,协调市方赋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事件方。 市方和活动方每天进行清晨调度,并在会后进行研究协商,整理当天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
道路淹水预警、广告牌坠落预警……在成都,这些常见的智能传感场景预警信息立即传输到城市的“中枢大脑”——智慧成都物联网传感中心。 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物联网传感平台已接入2310万个传感设备,覆盖公安、交通、燃气、通信等行业,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优质数据支撑。
数字化不仅是城市管理的“效率增强器”,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将“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打造集约共享新基地”作为重点任务,重点建设坚强的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坚强的城市数据三大任务是打造强大的城市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智能化综合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成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成都已拥有5G基站7.67万多个,云企业超过10万家,汇聚公共数据179亿条,共享公共数据1622亿条,开放公共数据2.85亿条,运营公共数据3.7亿条,使其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 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近14%。
成都将持续深化智慧应用场景体系建设,在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打造智慧应用场景,统一接入三级智慧成都运营管理平台,推动城市分级分类协同最底层的运营事件和线上线下联动。 ,尽早以相对最低的成本解决突出问题,实现事项的高效处置。 同时,依托智慧城城应用场景实验室,组织实施前瞻性、验证性、实验性应用场景项目,统筹协调应用场景评价指标体系、孵化培育、展示交流等重点工作。并推出推广,提供多方交叉协同应用。 场景赋能支持。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03日第01页)